導讀:張瑞敏試圖在家電帝國之外打造另一艘“航空母艦”的計劃,或許會在COSMO身上實現。有了它,未來海爾出售的不僅僅是冰箱、空調,而是工業4.0概念的智能互聯工廠。
海爾張瑞敏在3月剛結束的AWE2017(中國家電與消費電子博覽會)上,首次拿出了內測已久的中國版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
海爾張瑞敏“簡單說COSMO 就是智能工廠的‘操作系統’。企業可以復制海爾互聯工廠現有的成果COSMO 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需求工業互聯網,迅速構建起一座座智能互聯工廠。”COSMO平臺運營總監汪洪濤表示工業互聯網海爾,這套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已初步實現了人們對于智能制造的想象:從用戶下單、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到物流配送的所有環節——從消費者腦中一個概念到最終送到他們手上的產品——都可以在這個系統里完成。
COSMO是為中國參差不齊的制造業企業量身定制的一個平臺工業互聯網海爾,它試圖最大限度滿足不同制造能力企業的差異化需求海爾,讓他們能以盡量快的速度融入智能制造體系。這有點類似于聯發科的芯片推出之后,極大地降低了手機制造行業的準入門檻。
海爾張瑞敏在2016年初即推出的智能制造平臺COSMO,之所以現在才成為焦點,在于它如今已不僅僅是海爾內部的一個試驗品,而是成為了一個可以被廣泛應用于其他工業制造領域的平臺。
海爾張瑞敏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曾說:“現在中國互聯網發展最好的是電商,但是我覺得下一個最好的就應該是互聯工廠”,互聯工廠在與用戶零距離的基礎上,可以去線上店、去線下店,直接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意味著互聯工廠將是繼電商之后的下一個風口。
智能制造的中國路徑
二十多年前,在全球家電業重心向亞洲轉移時,西門子、GE、IBM等歐美的家電巨頭們開始紛紛從“B2C”轉向“B2B”。如今,在傳統工業時代在向互聯網時代過渡之時,全球家電業再次面臨著一場深刻的歷史變革。
目前,美國的GE和德國的西門子作為發達國家智能制造的代表,已經開始探索開放共享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分別推出了Predix、Mind-Sphere平臺,來構建互聯網生態體系。作為處于智能制造領域最前沿的國家,他們各有其獨特的優勢——德國有強大的裝備制造業基礎,一直以來代表著制造業的頂尖水平;美國則擁有大量來自硅谷的軟件和互聯網公司,他們與傳統制造業的結合天然具備了智能制造的基因。
可是,中國雖然有龐大的制造業基礎,但在整體水平上與發達的工業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完成工業體系的升級換代,是一個需要事先想清楚的課題。
海爾張瑞敏坦言,海爾一直在思索,“互聯網時代,中國制造業企業可不可以闖出一條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方向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這也是海爾能夠堅持至今的最大動力。
海爾張瑞敏作為中國制造業的代表性企業,對于中國制造業的能力是有較為清晰的理解的——作為無可爭議的世界工廠,中國未必擁有最頂級的技術,但毫無疑問擁有最完整的制造業生態,所以中國智能制造的方向,從生態上下功夫或許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陳錄城認為,“現在中國的企業在探索轉型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方向不清晰,包括手段,包括模式,非常不清晰。我們這個COSMO平臺就是為所有企業在探索智能制造轉型過程當中提出了一個落地的標準和指南。”
海爾張瑞敏的思路是,建立一個具有普適性的生態系統,在其中集成各種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和應用,從而幫助各個制造行業、甚至整個民族工業完成智能制造的中國式升級。可以說,COSMO系統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之下運營而生的。
海爾張瑞敏對此有更為精確的闡述,他認為,“智能制造絕不僅僅是簡單地搞一個智能制造的設備,搞一個無人工廠,搞一個智能化的產品,它是一個體系,一個系統。因此海爾必須要搞一個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管理模式,或者說顛覆原來的商業模式,否則你就沒有辦法去搞這個智能制造。”
海爾張瑞敏對于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的中國制造業來說,COSMO的意義在于它可以為不同層級的企業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就像Windows適配不同電腦一樣。海爾的野心在于,它將來不僅僅是一家家電制造企業,而是一個智能制造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或者說,成為“制造智能工廠的工廠”。“在COSMO平臺上,目前已經有300多萬的資源,這里的資源是包括材料供應商,研發,服務提供商,設備供應商等的統稱。這些資源要圍繞我們用戶的多維度需求,生產各個環節,貢獻他們解決方案。”陳錄城說道。
海爾張瑞敏為了推廣COSMO平臺,在剛剛結束的AWE展會上,海爾竟將一條長11米、寬7米、高2.5米的模擬冰箱互聯工廠示范線完全搬到了現場。
海爾張瑞敏的智能自動化總監孫明介紹,在家博會上展示的互聯工廠生產線,“看起來是海爾做成的,但是背后有20多家的設備供應商共同參與到這條線的建設,軟件資源,硬件的,像機器人,中間紅色的機器人是來自美國的,白色的是來自瑞典的,這些機器人都是來自不同的國家。但是靠什么能夠把它們組成這條線,就靠COSMO平臺。
海爾張瑞敏在海爾展出的基于COSMO設計的生產線中,一些頂級機器人技術被應用于其中,這些技術都是一些自愿融入COSMO系統的公司提供的。“這個平臺沒有排他性,只要你有能力,都可以進來做。”COSMO平臺運營總監汪洪濤說道,包括像庫卡這樣的公司都可以進入到這個系統中來。作為世界機器人領域的頂級公司,庫卡于2016年被中國另一個家電巨頭美的收購。
“下一個時代”的企業
作為老牌制造業企業,海爾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同時,人們很容易把海爾納入傳統制造業的范圍,從而為類似的企業貼上“過時”的標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海爾是“上一個時代”的企業。
現在看來,這個看法本身就已經“過時”了。在嘗試建造一座座互聯工廠后,在推出COSMO平臺之后,海爾似乎再次站在了中國智能制造的最前沿。
德國工程院院士庫恩甚至認為,“海爾互聯工廠模式是全球工業領域的樣本”。
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企業都在嘗試將互聯網與工業制造相融合,他們都在根據自我的理解、行業自身的特點,有的安上幾個機器手臂,有的裝上數百傳感器,開始向智能化、可交互方向演進,誕生出不同水平的所謂“智能工廠”。
實際上,海爾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突破并非一日之功,這仍仰仗于其深厚的制造業基礎,以及張瑞敏近年來不斷強調的創新意識。
海爾張瑞敏解釋道,一方面,海爾以智能工廠為載體,通過工廠內自下而上的系統集成及與上下游企業間的數字化協作,為用戶提供多種定制方案,高精度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通過COSMO平臺以及眾創匯、海達源,讓用戶參與到產品的交互、設計、制造等全流程中,整個流程給用戶帶來了無縫化、透明化和可視化的最佳體驗,讓他們從“消費者”變成生產和消費合一的“產消者”。同時互聯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還可通過聯網并自動采集、分析、回饋數據并作出決策,實現用戶體驗驅動產品迭代。
海爾張瑞敏從2012年開始,醞釀在沈陽籌建第一個智能互聯工廠。海爾沈陽冰箱互聯工廠的制造總監候庭毅向《經濟觀察報》解釋道,這一工廠絕非只是安裝幾個機械手臂的自動化流水線,而是以實現信息在“人—人”、“人—物”、“物—物”之間自動傳遞的理念設計建造的。只有如此,柔性生產線、智能互聯工廠才能滿足為用戶大規模定制的需求。
海爾張瑞敏在此基礎上又建造了鄭州空調、佛山滾筒、膠州空調、青島熱水器、FPA電機、青島模具和中央空調七大互聯工廠。在不斷改良、迭代中追求高精度下的高效率。
按照海爾給出的數據,以膠州空調為例,高精度方面,實現新產品產品開發100%有用戶參與設計,定制占比10%以上;高效率方面,定單交付周期縮短50%以上,效率提升50%。
海爾張瑞敏隨著智能互聯工廠數量的不斷增多,思路猛然一變,不止將生產線上的智能家電作為產品出售,甚至醞釀把整個智能互聯工廠當作一種新產品。他希望海爾能像微軟為每臺電腦提供系統軟件一般,為整個中國智能制造提供基礎平臺。由此COSMO平臺應運而生。
或許,對于研發COSMO這樣一套系統而言,再也沒有比海爾更好的試驗田了。
海爾張瑞敏:“我們的核心是把互聯網工廠這么多年探索的經驗轉化成軟件、方案,把它放在這個平臺上,把我們管理的經驗、建廠的經驗、把互聯網上多年探索的經驗和方法放到平臺上對外服務,有的是軟件形式,有的是咨詢形式,有的是建工廠。”COSMO平臺運營總監汪洪濤打了個比方,COSMO有點像淘寶,有很多商家在上面,淘寶是賣商家的產品,COSMO平臺是賣工業品,以及各種解決方案。
家電工廠智能化
在德國“工業4.0”實施建議中,標準化被列于首位。中國要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智能制造要想快速實現迭代,必須有普適性標準和模式作為迅速“復制”的支撐。
海爾張瑞敏在2016年9月在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上首次透露,海爾以開始建立以互聯工廠模式輸出的智能制造標準框架體系,將對外輸出互聯工廠的模式和標準。同時,海爾還投建了業內第一家工業智能研究院,為配合將互聯工廠的模式和標準對外輸出作為科研支持。
如今,在8家智能工廠完成“內測”之后,在標準體系初步建立之后,海爾終于開始把COSMO推向市場,亦即推向家電制造之外的更多領域。
海爾張瑞敏在通過自身工廠展示了“樣板間”的示范效應之后,COSMO平臺已對外開展社會化服務,目前已推廣到7大行業,如電子、船舶、紡織、裝備、建筑、運輸、化工等,海爾計劃將在每個行業打造類似互聯工廠的樣板。
甚至一些國外競爭對手也慕名而來。一個土耳其的世界500強家電企業負責人到海爾拜訪后,感到非常的興奮,他們沒有想到家電工廠做得如此智能化。目前,這家公司正在和海爾探討在羅馬尼亞建設智能工廠的方案。
海爾張瑞敏還是保持了其一貫謹慎的作風。“目前我們一開始想從國內做,把國內做成熟了,慢慢往外輻射。但是有客戶我們也不能拒絕,該輸出的也要輸出。”汪洪濤表示。
事實上,無論是德國西門子、美國GE,還是中國的海爾,對于智能制造的探索和應用都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這意味著彼此都有機會在這個領域搶得先機,而智能制造也必然會是未來國家間、企業間競爭的一個重要戰場。
對于海爾互聯工廠和COSMO平臺的實踐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李培根認為,海爾建立開放的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為中國制造業輸出了轉型升級的樣板工程。智能制造需要像海爾這樣大企業的擔當。”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連續三年將“中國制造2025”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并且在今年明確提出“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足以顯示智能制造在國家戰略中的突出地位。海爾的這個系統也獲得了國家層面的背書,2017年2月它被寫入了國家《工業物聯網標準體系框架》。
不過,當日在AWE展會上,部分現場參觀海爾互聯工廠模擬示范線的專家表示,中國智能制造2025戰略剛剛起步,無論是技術、模式還是標準,都在起步探索階段,真正能形成較為成熟的工業體系尚需時日。
海爾張瑞敏表示一次甚至比當年家電更重要的機遇,已經擺在眼前。它能否成為“下一個時代”的企業,COSMO的成敗或許具有決定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