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中國制造企業頻繁試水搶灘“智能制造”領域。“機器換人”大潮風口期,傳統中國制造企業面臨新一輪白熱化競爭:全球無邊際化挑戰、機器人同質化、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擺在眼前。6日,在南京舉行的“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中國企業家說出類似的感同身受。
6日智能制造 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江蘇省政府共同主辦的“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在南京開幕。全球10個國家和地區的285家企業參展智能制造 其中世界500強、全球智能制造領軍企業有38家。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旗下國機智能科技公司董事長黃興告訴記者,世界五百強、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是中國機械工業領域最大的央企,很早就開始在智能制造領域布局。黃興認為,全球制造業整體升級,逼迫著中國企業革面轉型,然而中國企業在爭分市場杯羹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問題。“我所知道的企業,能夠發揮自身特色的,日子還比較好過;那些資本驅動型的,80%都面臨虧本壓力。”
在黃興看來,中國傳統制造企業在“智能制造”市場開拓中,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和優勢。在某個階段,同質化或難以避免,需經過“洗牌”由過熱走向平穩。
同為機械業巨頭的徐工集團,在世界工程機械行業中排名第五。在新一輪科技浪潮中,他們將智能化“武裝到牙齒”,深入“末端”,以規模化應對競爭。
當天在南京的徐工集團展臺,記者看到徐工“大腦”,大屏幕中跳動著全國70多個門類共316929臺挖掘機、起重機、道路機械等機器開工、實時運轉狀況。
“這也是徐工首個工業物聯網大數據平臺。”江蘇徐工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博士黃凱說,徐工每臺設備都裝有“黑匣子”,這些微小的數據最終匯成全國設備開工率、經濟運行情況參考數據,為全球提供智能設備解決方案。
一些中國尖端的制造企業,瞅準“智能工廠”“后時代”的工廠協同制造、全社會“云制造”,并著手試水。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云網科技發展公司智能制造業務部部長婁建軍告訴記者,“機器換人”、“關燈工廠”只是智能制造“萬里長征第一步”。未來,不同合作關系的企業可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協同設計、制造、完成訂單。此后,全社會所有的企業都可在平臺上自由組合、解散,參與、共享制造業的市場與機會。
在他眼中,看似遙不可及的事并非“天方夜譚”,科工集團各部門已在內部進行此類試驗,實現生產研制。